1. 刻蚀工艺总览 🧩 刻蚀是半导体制造中紧随光刻后的关键步骤,用于移除暴露区域的材料,以形成微结构。广义可分为两大类:
2. 湿法刻蚀原理常见材料与蚀刻剂优缺点优点:设备简便、成本低、适合大面积整体去除
缺点:各向同性、不适微构、选择性差
3. 干法刻蚀
(1) 物理刻蚀(2) 化学刻蚀(3) 反应离子刻蚀 RIE / ICP‑RIE气体选择示例被蚀材质 | 推荐气体 | 作用机制 | Si | Cl₂, BCl₃ | 化学离子反应 | SiO₂, Si₃N₄ | CF₄, CHF₃ | 形成挥发性 SiF₄ | HfO₂, Al₂O₃ | BCl₃ | 高速稳定蚀刻 | 金刚石 | O₂(零偏压等离子体) | 各向同性/异性刻蚀 |
4. 高级刻蚀技术
(1) 深反应离子蚀刻(Deep RIE / Bosch Process)(2) 原子层刻蚀(ALE)(3) 金属辅助化学刻蚀(MACE)5. 工艺选择考量关键指标包括:各向异性(是否垂直侧壁)、选择性(相对光刻胶/掩膜)、蚀刻速率 vs 精度平衡。 6. 总结与展望现代刻蚀以干法为主,结合物理/化学手段,气体组合与系统配置(如 ICP)是关键; 高级技术(DEEP RIE、ALE)成为先进节点和纳米结构制造的核心; MACE 等新技术为成本低廉、垂直纳米孔结构提供新途径,但尚未大规模产业化。
未来趋势将朝向更高精度、更高纵横比、更低损伤的刻蚀工艺发展,特别是在先进封装(3D IC)、MEMS、生物芯片等领域,有巨大潜力。
|